近日,世博高新医院神经外科团队成功为一名72岁的脑动脉瘤患者杜阿姨实施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置入术,再一次展现了世博高新医院在神经外科领域的精湛医术与责任担当。
杜阿姨入院前11天曾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胸闷等症状,于当地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后症状缓解。入院后,经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右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动脉瘤,患者虽无头痛、头晕等严重不适,但脑动脉瘤如同脑内“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破裂出血,危及生命,手术治疗刻不容缓。
世博高新医院神经外科团队通过综合评估,为杜阿姨制定了手术方案。采用右股动脉Seldinger技术穿刺,依次置入导丝、导管。术中,在超滑泥鳅导丝引导下,精准将颅内支撑导管和中间导管送入右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动脉瘤部位,用微导丝携支架微导管送至指定位置,释放血流导向密网支架,造影显示支架贴壁良好,动脉瘤内血流改变,远端血流通畅 ,最后行右侧工作位及标准正侧位造影,确认动脉瘤动脉通畅。术后杜阿姨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四肢自主活动,安全返病房,手术取得圆满成功。
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不是肿瘤,却比肿瘤还要凶险,它是指脑动脉局限性、病理性扩张,情况类似于汽车轮胎薄弱处慢慢鼓出来的小泡。在一定的压力下,颅内血管壁局部的薄弱点会增长、变大,从而形成脑子里的“不定时炸弹”,一旦该动脉瘤破裂,将会导致脑出血,死残率高。
颅内动脉瘤的常见症状
小而未破裂的动脉瘤一般无症状,因此很难诊断;颅内动脉瘤最常见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会感到突发剧烈头痛、面色苍白、出虚汗、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症状,严重者甚至昏迷和呼吸停止;巨大动脉瘤常产生压迫症状,可能出现偏瘫、动眼神经麻痹及梗阻性脑积水。
如何早期诊断颅内动脉瘤?
一般需要进行脑血管方面的检查,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像CT血管成像(CTA)、MR血管成像(MRA)检查就可以发现大部分颅内动脉瘤,然后对于CTA或MRA无法明确的颅内动脉瘤,仍需进一步完善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脑血管造影检查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什么是脑血管造影(DSA)?
脑血管造影(DSA)是一种常规的、成熟的诊断方法。方法是在病人的手臂或大腿穿刺动脉,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进入一细而柔软的导管,并将导管进入所要显示的脑动脉,注入造影剂,同时连续拍照,记录造影过程,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使脑部的血管图像清晰显示在电视屏幕和X光片上以诊断脑血管疾病。
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检查,是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如何治疗颅内动脉瘤?
破裂出血的病人需尽早治疗;未出血的病人,需神经外科专业医师根据病人年龄,健康状况,动脉瘤的特点及破裂风险等而定治疗计划,是否早期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开颅夹闭手术、介入栓塞、复合手术三种方法。
1.开颅夹闭手术:从脑组织自然间隙分离到达动脉瘤,选择合适的动脉瘤夹夹闭瘤颈,将动脉瘤隔离在正常血管之外。
2.介入栓塞,也称为血管内治疗,通过股动脉、桡动脉、颈动脉穿刺插管后将引导管或远端通路导管送至病变侧血管(颈内动脉、椎动脉等),进行多角度造影及3D DSA血管成像,根据造影结果制定合适的手术策略,在最佳工作角度下做手术路径图进行治疗。对于瘤颈比较窄的动脉瘤,将微导管良好塑形后送至动脉瘤腔内进行单纯的弹簧圈栓塞即可;对于瘤颈比较宽的动脉瘤或大动脉瘤,则多需要采用多微导管、单/多支架、球囊、密网支架、“自膨式动脉瘤瘤内栓塞系统(WEB)”等技术辅助下弹簧圈栓塞。
3.复合手术,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复合式手术,结合两种手术的优势,以保证手术更安全。